当前日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日博365备用网站 >> 视察调研 >> 调研报告 >> 文章正文
调研报告
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 文章来源:教文卫委 更新时间:2015/07/09
政协海口市委员会
关于报送《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
旅游特区建设调查研究报告》的报告

    

市委: 

  为了加快海口市旅游特区建设,积极为我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市政协把“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调查研究”列为2015年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由市政协副主席林杰牵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盟海口市委会、农工党海口市委会和部分委员以及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了课题调研组。为了高质量完成课题调研工作,市政协与市政府联合举办了“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专题研讨会,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与省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调研方式进行,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调查研究报告》,现将报告呈送,以供参考。 

  (此页无正文) 

   2015年7月8日 

   

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 

调查研究报告 

 

 

政协海口市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七月 

   目录 

  

  前言 6   

  第一章 海口市旅游特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7 

  一、海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 7 

  二、海口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海口市建设旅游特区条件评估 11 

  第二章 旅游特区发展内容与路径 14 

  一、建设八大天堂 14 

  (一)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提升海口“休闲天堂”形象 14 

  (二)制定国际化街区创建计划,打造购物天堂 16 

  (三)推动美食与养生的结合,打造热带美食天堂 16 

  (四)加强医养合作,建设医疗天堂 16 

  (五)弘扬中医文化,建设养生天堂 17 

  (六)以特色文化扩大区域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化天堂 18 

  (七)推动娱乐高端化,打造娱乐天堂 20 

  (八)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居天堂 20 

  二、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 21 

  (一)推进“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 22 

  (二)打造互联网+智慧景区集群 23 

  (三)走进“互联网+旅游营销”时代 23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23 

  (一)地方行政与旅游发展职能合二为一 23 

  (二)升格现有旅游行政执法机构 23 

  (三)各区应单独设立旅游局 24 

  (四)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4 

  四、促进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协调 24 

  (一)推进旅游业与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 24 

  (二)促进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24 

  (三)加快乡村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25 

  (四)促进旅游业与交通业的互动发展 26 

  (五)探索旅游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26 

  (六)推进旅游业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 26 

  (七)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7 

  第三章 促进旅游特区建设与发展政策研究 28 

  一、区域合作政策 28 

  (一)加强琼北旅游合作 28 

  (二)率先启动海澄文旅游一体化 29 

  (三)跨区域旅游线路组织 31 

  二、集群发展政策 31 

  三、产业融合促进政策 32 

  (一)建立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管理体制 32 

  (二)形成新的政府推进产业发展模式 32 

  四、构建“互联网+旅游”基础性政策 32 

  五、进一步推进旅游发展奖励政策 33 

  六、产业扶持政策 33 

  (一)旅游产业用地政策 33 

  (二)财政税收政策 33 

  (三)投融资政策 34 

  (四)市场准入政策 34 

  (五)人力资源政策 34 

  七、社会联动引导政策 34 

  八、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35 

  第四章 建立有效的协调保障机制 35 

  一、强化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35 

  (一)提升政府行为的服务性 35 

  (二)强化政府行为的有限性 35 

  (三)增强政府行为的法治性 36 

  (四)注重政府行为的责任性 36 

  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6 

  (一)各级政府的协调机制 36 

  (二)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协调机制 37 

  (三)旅游区域协作组织 38 

  

  

  前言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各省市均以此为契机,以本地区要素资源禀赋为基础,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业的互补性,寻找经济发展机遇。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为海南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南省借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特区,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把海南真正打造成“世人青睐的休闲天堂、人居天堂、购物天堂、美食天堂、医疗天堂、养生天堂、娱乐天堂、特色文化天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新阳强调海口要“主动融入‘海澄文’一体化建设中,力争实现资源要素最优组合,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扛起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区域担当”。 

  海口市作为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应充分发挥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的作用,建设“八大天堂”。但是,海口市目前旅游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八大天堂”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十三五”期间如何建设?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政协海口市委员会将“经济新常态下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调查研究”列为2015年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由市政协副主席林杰牵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盟海口市委会、农工党海口市委会和部分委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课题调研组,对此展开深入调研。 

  为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市政协与市政府联合举办“海口加快旅游特区建设”专题研讨会,课题组先后赴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秀英区冯塘村、美孝村等乡村旅游点,观澜湖旅游度假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委员和专家对我市加快推进旅游特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同时,课题组还赴云南、贵州、广东等地考察学习旅游产业发展新业态的宝贵经验。 第一章 海口市旅游特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海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 

  1. 游客总量稳步增长,主要以国内客源为主。海口市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以国内客源为主,且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较小,且增长速度波动较为明显。国内接待过夜游客量从2009年的661.96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117万人次,年均增长10.27%但入境游客增长不乐观,接待量基本在15万人次左右,这与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2.旅游收入稳步增加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海口市近几年旅游总收入呈现稳步增长势头。2014年,旅游总收入142.02亿元,占海口市当年GDP的14.12%,占海口市第三产业的19.31%,这说明海口市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较明显,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 

  3.旅游产品体系日益健全,旅游新业态不断呈现。当前,海口市开发了以国际会展中心和酒店集群为代表的商务会展旅游、以观澜湖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时尚休闲旅游、以欢乐节为代表的节庆旅游、以骑楼小吃街和复兴城中国香街为代表的饮食购物旅游、以新农村建设和绿道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冯白驹故居红军改编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五公祠和海瑞墓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红树林和火山口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三沙旅游和游艇旅游为代表的海上旅游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旅游、商业、会展、医疗和体育等产业高度融合,高尔夫休闲旅游、游艇邮轮旅游、会展旅游、时尚购物旅游、康体疗养旅游、特色街区体验旅游、婚庆蜜月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呈现,进一步丰富了海口市旅游产品内容,提升了海口市旅游竞争力。 

  4.重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旅游转型初见成效。红树林乡村旅游区、鲁能希尔顿酒店、天利万豪酒店、观澜湖风情小镇、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二期(主园区)、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香街等“十二五”期间建设的旅游项目已初见成效,部分具备接待游客条件。环球100影视主题公园、五源河文体中心、东海岸如意岛、南海明珠、海南野生动植物园新区、海上驿站、红树林湿地森林小镇、演丰风情小镇、青龙湖水上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也顺利开工并在进一步推进中。万豪、希尔顿、香格里拉、喜来登、豪生、观澜湖、君悦、假日、智选等9个国际品牌的酒店已正式营业,丽思卡尔顿、万丽、威斯汀、朗廷、硬石、索菲特和洲际等7个品牌酒店将在今明两年投入使用。在重点项目建设背景下,海口市团散比例已经由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之前的8:2变为如今的2:8,海口旅游转型升级已显成效,已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向旅游、商业、文体和会展融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内容不断完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 

  5.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强。在道路交通方面,随着东环高铁、中线高速公路通车和西环高铁的建设,海口市基本实现了“一心九射”旅游交通主干线,“一心”是指海口综合旅游交通中心,这里汇集了省级汽车客运站、高铁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九射”是指东中西三条高速公路、东中西三条国道、中西两条高速铁路、海文高速公路,道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有力地促进琼北区域旅游融合发展。 

  在空港建设方面,美兰国际机场201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85.39万人次,在全国空港排名为第19位。2015年美兰机场计划增加8家航空公司(共29家)、3个通航城市(共66个)和7条新航线(共91条)。 

  在海港建设方面,目前海口市有秀英港区、新港作业区和马村港区三大港区,2014年三大港口货物吞吐量为6238.6万吨,占海南省总量的44%。秀英港和南港2014年进出港人数1327.83万人次。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秀英港将进行旅游化改造及功能转型,规划将其打造成集居住、商务、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海口大型滨海度假城市综合体和豪华国际邮轮 

  在高铁建设方面,海南东环高铁2014年旅客吞吐量1252.4万人次。海南西环高铁预计2015年年底通车。 

  在旅游接待方面,目前,海口市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9家,其中4A 级4家、3A 级4家、2A 1 家,占海南省A 级景区总数21.60%。海口市拥有星级饭店47家,其中五星级饭店7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20家,占海南省星级饭店的27.43%,国际高端连锁酒店品牌涵盖香格里拉、喜来登、文华、假日、万豪、威斯汀、希尔顿、丽思卡尔顿、朗庭、万丽、豪生、索菲特,除此之外还拥有未评星饭店22家,经济型饭店663家和家庭旅馆166家,总客房数6.32万间,床位10.07万张。海口市拥有旅行社237家,占全省旅行社总数61%,在册导游4847名,占海南省导游总人数44%。海口市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共27个,年接待能力达100万人次,其中9家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1家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6家获得海南省椰级等级评定,首家五椰级乡村旅游点诞生在海口。 

  6.区域合作态势日渐明显,“南热北暖”旅游格局开始出现。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的重大决策,自此,琼北区域旅游合作改变了海南的旅游格局,使海南旅游从“南热北冷”跨入到“南热北暖”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7.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加强,城市旅游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在城市形象营销方面,海口市通过“阳光海口拥抱您”的旅游口号宣传与促销,实现了城市美誉度、知名度与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相匹配的目标。除此之外,海口市还通过举办海南欢乐节、“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高尔夫与旅游论坛、游艇经济论坛、万人相亲系列活动、世界女子高尔夫锦标赛、亚洲高尔夫旅游大会、观澜湖世界明星赛、高尔夫旅游联谊赛、热气球婚庆节、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海南国际老博会等节庆活动提升了海口国际国内影响力。 

  8.旅游产业扶持力度加大,旅游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海口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优惠政策,加大了旅游产业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海口市旅游大发展。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鼓励和吸引了国内航空公司增加海口航线运力,推动了航空旅游客源增长, 2012-2014年累计兑现航空奖励金约2.83亿元,《奖励旅行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鼓励旅行社组织客源到海口游览,带动了交通、餐饮、商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2012-2014年累计兑现旅行社奖励金1578万元。 

  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海口市编制实施了《海口市高尔夫旅游服务规范》、《海口市海上休闲旅游服务规范》、《海口市乡村旅游区(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旅游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海口市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标准化建设成就凸显,2014年6月,海口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海南首家标准化示范城市,目前拥有国家级示范单位2家、市级达标单位30多家。 

  二、海口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入境旅游市场仍然较为低迷,且有下降趋势。海口市入境游客接待量在15万人次左右,增长波动较为明显,且呈下降趋势,2009年增长速度下降为-35%,2012年上升为17.97%,但2013年和2014年又呈负数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也是呈现忽高忽低波动不稳定地增长。在入境游客构成上,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人为主,占43.12%;其次为台湾人,占39.74%,接待台湾客源人数接近海南省的一半水平,港澳同胞较少,仅占17.14%。海口市入境游客接待量占海南省入境游客量的11.76%,次于三亚市,但是与三亚市29.91%的差距较大。 

  2.缺乏强力卖点的旅游品牌及主导产品,区域拉动弱。海口市重点推出了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观澜湖旅游度假区、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香街等品牌旅游景区(点),各个旅游景区(点)主题鲜明,特色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海口市旅游产品内容,提升了海口市旅游知名度,但当前旅游景区(点)旅游资源低效化利用,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娱乐体验型(民俗体验、运动体验、娱乐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较为薄弱,创意型、特色化和精品化等深度旅游开发欠缺,导致游客在海口的人均停留时间仅在1.3天左右,海口旅游过境及集散地的地位仍存在。低层次的观光休闲产品使得客源主要以大众游客为主,再加上旅游景区二三次消费不足,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海口旅游区域拉动作用较弱,进而制约了海口旅游业的较快发展。 

  3.旅游景区产品单一,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当前,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观澜湖旅游度假区、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等是海口市最热门的特色旅游景区(点),但是除了观澜湖旅游度假区有一定的接待功能外,其他景区均是以观光休闲为主,景区规模不大,产品较为单一,深度经营与精细化管理不够,旅游产业链缺失,导致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如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自去年李克强总理去之后,知名度迅速提升,很多游客慕名而去,但是多数都会失望而归,主要原因是当前景区刚处于一期开发阶段,景区产品较为单一,主要就是走走栈道、坐坐游船,游客服务中心、解说系统、餐饮和住宿、娱乐项目等旅游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是海口市重点推广的旅游品牌,但景区规模较小,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景区与周边火山古村落没有融为一体,娱乐性、体验性等能留得住游客的项目没有,游客到那也只是爬爬山,看看火山口及品品美食,半天消费即可;近两年重磅出击的冯小刚电影公社规模也较小,景区内空间拥挤,产品也只是以观光为主,周围餐饮、娱乐体验等配套设施不足;近几年发展热点的乡村旅游点也普遍存在规模小,类型单一,二、三次消费项目少,可进入性差等问题;骑楼老街已经呈现出骑楼休闲街区的风貌,但是由于存在产权不清,业态混乱,商品良莠不齐,休闲消费过高,没有进行统一管理等问题,再加上骑楼历史故事等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最具海口城市休闲气息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当前并没有实现该有的城市旅游休闲品牌。 

  4.城市旅游形象仍较模糊,游客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当前,海口市已经基本形成了“阳光海口”的旅游形象标志,推出了“阳光海口拥抱您”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阳光海口”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海口的文化、自然特征和发展状态,形象表述海口无可比拟的自然、气候优势,温暖和煦的阳光外,承载了海口旅游行业的承诺,形成差异性的旅游体验、旅游感悟和旅游享受,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具有唯性。但是总体上来说,由于缺乏震撼性的旅游品牌项目支撑,再加上旅游形象缺乏一定的文化意义,旅游产品形象较模糊,在国内外公众中未能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再加上由于旅游营销投入不足,海口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宣传促销力度及其宣传促销模式仍需加强。 

  5.景区公共交通可进入性不强,琼北旅游交通已成瓶颈。“十二五”期间,海口市加大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旅游景区(点)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城市旅游交通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海口市旅游业发展需求,如目前海口市较大规模的旅游景区(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观澜湖旅游度假区、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南野生动植物园及乡村旅游点等)城市公交无法直达,多数景区只能自驾车进入,景区(点)公共交通可进入性较差,这就直接影响了海口市景区(点)的旅游市场规模及旅游经济效益。 

  近几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及琼北旅游合作的加强,海南省自驾车客源日益增多,但是受到琼粤通航能力弱,客滚码头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到节假日,琼州海峡都发生自驾车滞留,港口和市区交通大拥堵等现象,入岛交通可进入性差及缺乏自驾车营地等设施也会直接影响自驾车一族的进入。 

  自2012年省会经济圈构建以来,琼北旅游合作日益增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但目前,海南省内的旅游车由省交通厅统一调派,各市县的旅游车辆无法跨区运营,导致市场分割、运营成本高、车辆调派不灵,琼北旅游交通已成为琼北旅游发展的瓶颈。 

  6. 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市场监管无力。海口市四个区,仅有琼山区单独设旅游局,其他三个区只设有文体旅游局,且精力主要集中在文体,旅游工作人手少、目标模糊、边缘化,属地管理相当薄弱,导致旅游市场监管存在死角和盲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与旅游市场监管不匹配,这就直接影响了海口市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如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开发就存在村民游船违法运营等问题,一方面已经对旅游公司游船产生了恶性竞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游船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和造成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由于环保局、海洋局、旅游局等监管单位各执一政,谁都可以管,相当于谁都可以不管,导致游船违法运营态势越演越烈,旅游公司运营面临困境,这就直接影响了景区进一步开发。 

  三、海口市建设旅游特区条件评估 

  1.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是大陆与海南岛联结的必经要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从世界地理位置上看,海口市是往来“两洲”( 亚和大洋洲)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两亚”(东南亚、东北亚)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口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过程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国家地理位置上看,海口背靠我国华南大陆,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北经台湾海峡至东北亚,南由南海抵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隔海相望,海口置身于“泛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等众多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无论是发展“内需型”还是“外向型”经济,海口都拥有巨大潜能。 

  从海南省各市县地理格局来看,海口市处于大陆与海南岛交通联系的最前沿,是大多数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也是大陆游客进出海南岛的最重要对外交通门户区域,是大陆与海南岛联结的必经要道。 

  生态环境优势。海口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已经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全国第一个“健康城市”试点市。自我国2013年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海口市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全国省会和直辖市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海口市自2008年开始连续六年居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口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生命线,特别是在全国一些地方雾霾频发情形下,更加凸显出海口良好生态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可开发康体度假、避寒度假和养老度假等旅游产品。 

  经济基础优势。2014年海口市GDP总值为1005.5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8.72%,人均GDP总值比全省平均(38924)高出7076元,财政总收入267.74亿元,占全省的29.11%,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占全省的17.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1.53亿元,占全省的27.02%。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海口市旅游特区的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及保障。 

  交通设施优势。海南省交通设施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快速发展,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逐步成型,东环高铁已经通车,西环高铁即将通车,美兰国际机场正在扩建,海口市是海南省的北部门户和交通枢纽,海陆空立体化交通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可进入性为旅游特区构建提供了交通基础优势。 

  旅游资源优势。海口市自然类旅游资源实体较多,历史人文资源最为富集,且热带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良好组合,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内涵丰富,结构分明,规模较大的资源实体可以演化为核心旅游吸引物,如羊山地区的火山文化与溶岩旅游资源和东寨港湿地均属于大体量、多层次的精品级的旅游资源群体,可以将其进行主题精品化提升,将其打造成海口市东西两个旅游极核,带动海口市东西部旅游开发。 

  海口市人文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是海南省人文资源最为富集和最具代表性地区,是最能体现旅游特色和品牌的核心要素,今后海口市可结合骑楼文化、火山文化、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打造海口市人文品牌,塑造海口市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文化内涵挖掘提升海口市国际旅游竞争力。 

  海口市在旅游资源分布上形成了滨海大道以滨海休闲娱乐资源为主的集聚区,府城镇以地方人文资源为主的集聚区,海口旧城区以骑楼文化为主的集聚区,石山镇以火山文化为主的集聚区,演丰镇以红树林湿地及乡村旅游为主的集聚区,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利于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 

  除此之外,海口市周边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利于区域旅游联动开发。 

  旅游开发优势。近几年,海口市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产品逐渐实现转型,基本构建了以大众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标志,文化旅游为名片,康体养生为卖点的旅游产品体系,“历史文化、商务会展、高尔夫休闲度假”三大旅游品牌更加凸显。海口市在旅游特区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旅游开发基础。今后海口将进一步释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效应,力促观澜湖旅游度假区、长影“环球100”、热带野生动物园等旅游重点项目建成出效,充分利用火山口、温泉、红树林、骑楼老街等特色旅游资源禀赋,提高海口旅游吸引力。 

  “一带一路”海洋开发优势。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但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海南海洋大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机遇。海口市拥有131公里长的海岸线,83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自古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口岸,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海上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和中转站拥有大量的东南亚华侨及历史古迹,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鲜活见证。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要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引下,今后海口市应在港口建设、海上贸易、举办国际赛事、邮轮旅游、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扎实推进,力争将海口市建成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支点城市。 

  2.发展劣势 

  海口城市国际化水平不足。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当前城市国际化水平仍较低,特别是近几年,海口市入境游客量存在增长不明显,且有下降趋势,2014年入境客源13.68万人次,仅占海南省的20.68%,与三亚市58.75%水平相差较远,海口国际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缺乏强力卖点的旅游品牌。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冯小刚电影公社、观澜湖旅游度假区、中国香街、骑楼老街等旅游核心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商务会展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品牌,但是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强力卖点,旅游景区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旅游精品化和特色化建设不足,导致二三次消费跟不上,出现“人多钱少”的旅游景区运营现状,这就直接影响了海口市整体旅游消费水平,从而制约了海口市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 

  旅游市场供需矛盾尖锐。近几年随着国内及省内旅游市场的扩张,节假日期间,海口市旅游景区(点)也会出现井喷现象,景区内人满为患,但是由于景区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且接待规模不足,导致旅游市场供不应求,且消费机会少,尽管接待游客人数直线上升,但是旅游收入增长不明显等现象。 

  3.发展机遇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大国战略提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口市自古以来就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海口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大门。 

  中国旅游开发进入“钻石期”。根据国际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大关,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未来35年将是旅游发展的钻石期”,中国旅游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开发热潮,这就为海口旅游特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升级。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入第二个五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式,海南旅游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全面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升级版,建设中国旅游特区,建设 “八大天堂”,开启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升级版的新征程。特别是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推进,海南旅游加快向高端旅游转型,大力发展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洋旅游,积极推动发展邮轮游艇、帆船、帆板、低空飞行等高端旅游业态,为推进中国-东盟海洋旅游经济圈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面临挑战 

  东南亚滨海旅游竞争挑战。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国际旅游岛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选择近距离的东南亚进行出境旅游活动,如2014年中国最热门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前十位为韩国(15.6%)、泰国(13.9%)、日本(8.7%)、澳大利亚(4.4%)、新加坡(3.6%)、马来西亚(2.9%)、印度尼西亚(2.3%)、菲律宾(2.0%)、意大利(1.5%)、新西兰(1.4%),其中东南亚国家就占一半,东南亚等近程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国内游客的主要选择,东南亚不仅分流了中国内地游客,也日益分流海南的俄罗斯等欧美游客,对海南入境游客也造成极其明显的影响。东南亚等地已经对海口市旅游产生明显的竞争压力,今后海口市应在特色文化挖掘、旅游宣传、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服务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够吸引更多入境客源的进入。 

  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开发挑战。未来35年中国旅游将会迎来大开发,国内主要滨海旅游城市也将会重视旅游业的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从山东到浙江、到福建、到广东、到广西等沿海省份都紧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机遇,研究新机遇和新发展,这对于城市本身经济实力较弱的海口而言形成较大的挑战。今后海口市只有紧抓“一带一路”和国际旅游岛升级版建设机遇,依托环境优势,主打健康养老市场,重点打造休闲品牌,突出特色文化特色,构建滨海温泉度假、生态主题休闲、高尔夫体育休闲、热带乡村旅游休闲和时尚购物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才能够在中国有立足之地。 

  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挑战。近几年,三亚市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比重较为明显,多数超过海南省一半水平,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地位逐日上升。今后,在“一带一路”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三亚市旅游开发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将对海口市旅游发展造成极大的挑战。 

  海南其他滨海城市建设挑战。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东西线滨海城市都大打滨海度假、商务休闲和乡村旅游品牌,产品的雷同再加上其他市县旅游的崛起也会对海口市旅游产生一定的竞争挑战。如琼海市近几年在“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目标指引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典范,分流不少海南的客源,这就给海口市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样是滨海度假产品,目前,临高碧桂园、乐东龙沐湾、文昌月亮湾、万宁石梅湾、琼海博鳌等滨海地区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口市滨海度假旅游提出了挑战。 

  第二章 旅游特区发展内容与路径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在推进海南建设中国旅游特区过程中,要以对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按照现代产业链的视角来思考和设计,通过旅游集聚热带资源、特殊区位和产业基础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各个产业环节,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效益全面提高,实现海口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以“八大天堂”为建设目标,立足打造具有“顶端优势”的旅游新业态及旅游产品,以呼应新常态下长产业链的大旅游产业,显示出特别的竞争力。 

  一、建设八大天堂 

  (一)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提升海口“休闲天堂”形象 

  实施国民休闲十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海口旅游休闲国际化水平。 

  1.制定《海口市实施国民休闲十年行动计划》。编制海口市实施国民休闲十年行动计划,指导海口市休闲产业有序发展,塑造海口“休闲天堂”品牌。 

  2.推动大型项目建设,形成休闲集聚区 

  (1)推动观澜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带动海口南部休闲产业的集聚。观澜湖旅游度假区集运动、商务、养生、旅游、会议、文化、美食、购物、居住等为一体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观澜湖项目契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家战略,兴建集赛事、保健、娱乐、会展、培训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产业群,包括10个高尔夫球场,全球最大规模的温泉,丽思卡尔顿、万丽、硬石等4家酒店,海免海口观澜湖免税店、旅游小镇,兰桂坊时尚街区、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观澜湖新城以及2015年将开业的海口华南伦敦大学,成为海口旅游休闲的新地标。 

  (2)加快发展海口湾游艇码头和灯塔酒店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形成城市功能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商业化并存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市民、游客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休闲的聚集地。 

  (3)加快发展金沙湾康疗度假集聚区,与澄迈县盈滨半岛旅游度假区衔接,形成琼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滨海旅游度假片区。 

  (4)依托演丰镇互联网小镇建设,加速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建设。并与文昌市铺前镇融合发展。 

  (5)依托石山镇互联网小镇建设,加快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 

  3.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营造健康休闲空间。21世纪是一个休闲的时代随着社会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加之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给人所造成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寻求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休闲体育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它将在今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青岛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于2015年9月12日-21日举办,主题口号是“运动休闲 畅享自然”,共设17个比赛项目,其中国际项目9项,包括:攀岩、自由式轮滑、街舞、电子竞技、马拉松、龙舟、武术、国际象棋、沙滩排球;国内项目8项,包括:马术、自行车、钓鱼、沙滩足球、中国象棋、青岛够级、健身操舞、畅游胶州湾。 

  海口市发展休闲体育的条件较好,但目前发展落后。海口应依托市域广大乡村空间及省会经济圈各市县资源环境,大力发展休闲体育。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塑造热带乡村休闲空间。依托海口市热带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休闲旅游的空间,包括乡村绿道。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地区,构建中心镇、农村社区居民点和特色生态村庄三级等级体系,产业以乡村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为主导,体现“小集中、大分散、网络化”的布局模式,核心是重点打造交通节点的卫星城镇,带动农村社区、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乡村旅游的点与线可延伸至省会经济圈各市县。 

  5.城市道路的休闲化改造。城市道路要注重地方文化和椰树元素的利用。沿路小型设施,如路灯、垃圾筒、公共厕所、休闲座椅、标识牌、大众运动器材等,应尽量采用椰树、椰壳、椰叶等自然材质,突出热带海岛特色。城市主要道路应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展示场所。保留和有效利用具有城市记忆的场所、建筑和其他要素,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重视城市历史的叠加、融合和替代的传统,以公共性为主线进行取舍和更新,增加城市体验和感知的视觉系统,选择适当的地点设置特别景观标志物,设计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品,建设具有热带浪漫气息的绿化环境。开辟城市旅游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统一、规范的旅游信息指引系统。滨江地带道路要设计宜游的断面空间,合理组织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结合滨江绿带和各种休闲设施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 

  (二)制定国际化街区创建计划,打造购物天堂 

  制定国际化街区创建计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和大型专业市场,重点推进日月湾广场、观澜湖大型免税购物店、望海国际广场、生生商务国际广场免税店等国际化街区建设;重点推进骑楼商圈、观澜湖·兰桂坊时尚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品牌零售连锁、餐饮、酒吧、影院等,重点引进一批酒店、大型商贸综合体国际运营商。建立VISA外卡信息交换接口,实现POS机国外银行卡刷卡消费功能,力争到2020年,国际化街区覆盖面达到80%以上。鼓励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开通国际消费业务。依托高铁东站、新汽车总站建设和龙昆南延长线,打造城西新商圈,构筑现代化、开放型、立体式的商业核心区。鼓励支持上邦百汇城、京华城、新友谊商场、东方广场等大型商场的发展,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在辖区内就能购买到各种国内外知名品牌,尽享购物愉悦。 

  (三)推动美食与养生的结合,打造热带美食天堂 

  1.创立养生食品品牌融合海口养生天堂建设,把传统意义上的养生食品推陈出新,创立一个强大的养生食品品牌,树立海口特色美食品牌。 

  2.建立养生食品示范基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制定养生食品地方或者行业协会的标准,打造养生食品的地理标志和品牌,逐步带动养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3.举办中国海口热带美食节通过举办中国海口热带美食节,引导骑楼美食街、琼菜王等海南菜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吸引跨国餐饮企业来海口布局。 

  4.设立市级美食街区、区级美食一条街。选址设立市级美食街区、区级美食一条街(夜市);支持餐饮、茶楼、酒吧、咖啡西餐厅等开展品牌建设,培植一批如骑楼小吃街、美源广场的特色休闲美食街区和美食夜市。在玉沙·京华城等新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积极引进知名餐饮品牌,提升本地餐饮服务水平及餐饮文化的多样性,让市民和游客品尝到国内外美味佳肴和海南各地特色小吃。 

  5.开通国际消费业务。建立VISA外卡信息交换接口,实现POS机国外银行卡刷卡消费功能,鼓励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开通国际消费业务。 

  (四)加强医养合作,建设医疗天堂 

  1.大力发展医养产业,建医养健康基地 

  医养产业就是以医疗为基础上升到养生、保健、养老的综合。 

  如何发展医养产业?可以在合理的医疗指导下,进行养生、养老,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压力。现在新建的居住区,很多都没有人居住,服务业无法开展。发展医养产业可以居住区为基础,建设医养健康的基地,解决居住区空置率问题。 

  依托海口便捷的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为完善的城市设施,规划布局以“保健养生”为核心,具有传统医学、亚健康疗养、整形美容、老年健康养护和慢病康复等五大功能的医养中心 

  依托海南医学院,以“医学治疗”为核心,引进世界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和发达国家知名医疗机构合作,规划布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开展特色治疗、医学研发与教学。 

  2.发展移动医疗 

  让医疗保健融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人口增长,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医院和诊所本身可能越来越没办法去满足人群的需要,那么移动医疗刚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不足。移动医疗可以让人们在手机上或是移动终端上或是可穿戴设备上随时获得自己身体的相关信息并且解决一些问题。 

  移动医疗的增长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健康需求,管理自己的身体,更积极地应对自己的健康状态,及时咨询医生,以保持更健康的身体。 

  移动医疗还有助于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及促进医患关系。移动医疗可以使人们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便捷地获得大医院的帮助。 

  重点开发远程医疗APP,促进医患甚至医生和患者家庭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地了解彼此。 

  (五)弘扬中医文化建设养生天堂 

  1.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馆 

  中医药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辨证论治、讲究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互相作用。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已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关注,“治未病”以健康为目标,着眼于把握健康,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和方法论。 

  依托海口市中医院,通过建设中医药馆,兴办中医药特色产业,向旅游和疗养者介绍中医药古老、悠久的历史,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充满哲学观点的理论,以及其独特的疗效,使参观者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蕴,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国外游客进一步了解中国,接受中医药,揭开罩在中医药头上的神秘面纱。 

  2.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 

  规划建设集医疗、防疫、保健、康复、科研、教育、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园区,在产业园建设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结合海口实际,优化产业园环境形象建设,通过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使中医药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彰显。在门诊大厅、门诊走廊、候诊区、门诊诊室、住院病房、医生办公室和护理站、办公区域和生活休闲区等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宣传表达方式主要通过园林小品、主题文化墙、主题雕塑、名医塑像、建筑小品、亭榭、山石、盆景、碑刻、地面文化造型等和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等形式。园林绿化尽量采用药用植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有观赏性的中草药,并配以药物功用等文字说明。 

  3.依托火山口生态旅游,融入养生产业链 

  火山口地质公园内开辟种植、科普、观光于一体的药材种植示范,建立旅游保健馆、针灸推拿诊疗馆,不断完善休闲美食园,建立药膳馆、中药保健品作坊,制售品牌中药及中药保健品等。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便于游客参与,中医药学中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同时,中医药重视人的健康保健,可以吸引众多希望了解强身健体知识的游客。 

  在具体举措中让游客亲眼目睹中医师们把脉、开方、针灸、推拿的治病过程,并提供现场诊疗与保健服务。要具有观赏性,寓学习于观赏之中,可以让游客在植物园中欣赏、辨认中草药,电脑模拟人体上找针灸穴位模仿学习等。 

  (六)以特色文化扩大区域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化天堂 

  海口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骑楼文化及火山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挖掘海口骑楼文化的时代价值海口骑楼老街作为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海口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骑楼老街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项目启动示范区列入国家2014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将给予项目重点扶持 

  (1)加快一系列修缮保护、文化发掘、业态调整等的步伐,深入挖掘和阐发海口骑楼文化的时代价值 

  (2)丰富夜间业态项目,与日间业态有机融合。建议骑楼老街逐步发展为步行街或交通管制区。 

  (3)融入社区公共服务,达到“以城养城”目的。鼓励市民利用或租用私有古宅发展旅游产业,私人自行开发或通过固定资产入股的形式与旅游集团合作,将私有古宅开发为餐馆、茶馆、商铺、客栈等特色经营。将骑楼老街区打造成富有海口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融合海口民俗风情、品特色美食小吃、展示琼剧等地方戏表演和精品旅游购物等,发展成为包含住、吃、喝、玩、游、购、娱的特色片区,使之真正成为海口城市旅游一大品牌。与此同时,社区发展,市民收入也提高。 

  2.挖掘火山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休闲产业。琼北地区是火山遗迹遍布的地区,其核心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4A级景区位于海口市西南石山镇,距市区仅15公里,西线高速公路转绿色长廊可达,绕城高速公路穿过园区。火山活动地质遗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火山文化。公园内分布有明显火山特征的古村落、火山森林、火山农田景观等,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拥有特殊文化符号,但是目前整体挖掘还不充分。 

  (1)深入挖掘火山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全部用气孔状玄武岩建筑的古村落,保存原始风貌在国内罕见。利用玄武岩制作的各种民间生活用具、农作工具,均淀积地方民俗特点的火山石文化。山神(火山神)、土地神、风雨神,祈求风调雨顺,祈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祭祀文化,以及风格民情民间工艺,构成了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文化的底蕴。 

  海口石山火山群地区还是历代来琼高官谛丞及其后裔的聚居地,正是他们打造了火山区浓郁的民俗文化。火山古民居,玄武岩建造的房子不用任何粘合剂却非常牢固,且冬暖夏凉;民居周围有各种用玄武岩打造的生活生产用具,有石磨、石臼、舂、石盆、石桌、石椅、石碗等,反映了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脉络 

  (2)推进海口火山农业文化申遗,活态保护农耕文明 

   农业部公布了两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共39个。但没有一个在海南。农业文化遗产对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开展科学研究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南省正在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五指山市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白沙陨石坑绿茶文化系统和海口火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海口应出台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文化的申遗。 

  和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保护的是一种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农民就是以“村民”的身份呈现给游客,而不是变成景区内的“演员”。 

  海口火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位于海口南部的龙桥、龙泉、永兴、府城、城西等地区,区域面积3万亩,野生荔枝面积1.5万亩。很多大树在200-300年。该地区为火山喷出的玄武岩构成,缺肥少土,孕育出了特殊的荔枝群落。但是,曾经随处可见的百年以上荔枝树,如今砍伐严重 

  荔枝树是一种长寿树,历经百年还能正常结果。经过千百年岁月洗礼,羊山古荔枝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使古荔枝树群生态系统的古树、火山岩、湿地、河流、村庄各因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古荔枝树生态稳定、环境良好,古树千姿百态,是很好的农业景观。 

  优美的生态环境、古荔枝群落、沉淀了上千年的火山民俗文化、古镇古村古道悠悠、火山石器苍凉古朴、雕盆景巧夺天工,八音山歌古韵悠扬、优美传说引人遐思,这些都是羊山地区以古荔枝味牵引的农业功能拓展的基础。可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展娱乐、采摘、观光、科普教育(荔枝科普和火山科普)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保护好荔枝树品种资源,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对选择培育新的品种及荔枝树衍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实现羊山地区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途径,对海口羊山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与养生、休闲体育结合,发展休闲产业 

  火山地区环境质量优良,处于海口市郊区,可广泛开展休闲体育、休闲养生等产业。 

  (七)推动娱乐高端化,打造娱乐天堂 

  1.媒体的多维整合,为全民打造娱乐天堂。互联网是新媒体的载体。依托海口电视台,建立一个多媒体互动综合平台(琼视网),以传播文化和互动服务为宗旨,提供互联网、无线通信、电视网“三网合一,多维整合”的聚合型新传媒服务,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找到诉求点,为全民打造娱乐天堂。内容包括:时政、财经、游戏、彩票、纪实、娱乐、体育、慈善、时尚、旅游、文化等多维信息资讯。 

  2.发行大型活动即开型、竞猜型彩票。依托大型活动,发行大型活动即开型、竞猜型彩票。充分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走出传统彩票业务诸多不便的藩篱,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和电子支付方式实现的购彩业务,是无纸化、全热线彩票销售方式,为彩民提供引领世界水平的购彩体验。 

  3.建设娱乐胜地。依托观澜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赛马场、赛车场、水上乐园、娱乐街区,建设娱乐胜地 

  (八)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居天堂 

  城乡统筹需要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的结合并且协调的发展,它将不断提高城乡生活水平,优化人居环境。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全力打造“智慧城乡”。 

  1.建设互联网小镇。以演丰镇、石山镇为试点,全面推进互联网小镇建设。主要内容: 

  (1)搭建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政府各类信息平台,高效运作、及时对称,实现政府政务信息与市民、与企业共享。 

  (2)搭建好创新创业的平台。一方面着眼存量提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据化改造,实现生产、研发、设计、制造智能化,赋予其中更多互联网元素,成为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倍增器和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另一方面着眼转型发展增量引进。引进更多更大的互联网企业、机构、总部到海口落户。 

  (3)以网惠民。进一步加大对演丰镇、石山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并着力打造智慧城乡。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一系列措施,让市民充分感受、感知互联网,为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经济的转型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2.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批非建制城镇化结构发展起来,以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为依托,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海口市中心城区的旅游发展,可通过商务游憩区(RBD),休闲商务、会展区,休闲商街的建设,作为城市文化集中表现的载体,具有生态性、景观性、休闲性等特点,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城市公园、郊野休闲公园、主题乐园,既是为市民服务的重要公共设施,也承担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者体验双重功能。 

  (2休闲卫星城(大城市周边休闲聚集城镇)。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如灵山镇、永兴镇、云龙镇、演丰镇、石山镇等,是出游率较高的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3)旅游小镇(较小旅游中心镇与旅游建制镇)。旅游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如龙桥镇、石山镇、遵潭镇、新坡镇等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4)旅游综合体(非建制产居一体区)。旅游综合体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的土地综合开发。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但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如观澜湖、金沙湾等。 

  (5)旅游休闲度假区(产业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内部和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 

  (6)旅游新农村社区(产居一体社区)。新农村社区以及大城市郊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村庄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如开心农场+美社村等。 

  二、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 

  海口市可以依托海南生态软件园,打造专业的综合服务四平台(即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联合营销平台),推动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结合,尽快实现全市旅游企业在线服务、网上预定、网上支付、网络营销,提升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旅游服务与管理智能化。抓紧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优先安排旅游景区无线宽带网络建设,用3-5年时间实现全覆盖。 

  (一)推进“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 

  1.更精准、全覆盖面进行旅游宣传推广。以大数据挖掘为基础,根据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优势,量体裁衣,整合推出优势资源产品与信息,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传播渠道,进行覆盖式海口城市旅游宣传推广。 

  2.旅游数据进一步信息化,建两个“大平台”助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海口将依托用户数据基础、旅游票务分销平台、媒体平台等资源,构建“海南旅游大数据平台”及“旅游产品分销平台”,通过景区门票分销平台、酒店分销平台、一日游管理及分销系统与景区智能闸机系统,助力智慧旅游城市平台的搭建。 

  3.共同合作建立“互联网+旅游”服务应用平台。为政府、景区、旅游服务单位、入岛游客提供一站式“互联网+旅游”解决方案,实现网上预定、移动支付、电子票入园、景区地图导航、自助式导游等功能,建立诚信旅游及旅游投诉系统,给游客高效、优质、个性化服务,打造有影响力、有标杆性的“互联网+旅游”案例。 

  4.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中心的维护。在海口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亭)运营维护方面,加强咨询服务中心运营维护,为游客提供更多服务便利与消费保障。 

  5.优化海口假日保障新模式。海口假日旅游产品方面,在巩固海口假日“互联网+旅游产品”的常态合作基础上,通过建设打通“海口各港口自驾车网络售票平台”、“海汽网络售票平台”等提升合作,打造海口“互联网+旅游”假日保障新模式。 

  6.多渠道加强节庆活动营销。节庆活动的策划营销方面,在原有岛外促销上,进一步增加多个城市,并发出了“家乡办婚礼,海南海口度蜜月”的婚庆系列产品倡议,结合各个阶段旅游资源特性和旅游消费需求,通过互联网多渠道的传播优势,共同策划、组织、实施、推广更多的节庆活动。 

  7.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诚信平台项目合作方面:合作建设海口旅游“诚信游”产品服务体系,并计划在全国推广。 

  8.通过人才培养、区域合作以及国际交流提升海口旅游综合实力。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国际交流三个领域,重点从行业专业人才培训、岛内外与海口联盟合作以及开拓加强国际旅游交流方面,全面提升海口旅游的软硬实力。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从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机制的转变、从监管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理念转化,加速相关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步伐。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模式,率先成为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和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城市。 

  (二)打造“互联网+智慧景区集群” 

  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如何更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旅游营销已成为各大景区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海口市应积极抢抓“互联网+旅游”的机遇,率先在全打造“互联网+智慧景区集群”项目,突出景区信息化建设,加速旅游产业发展。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同比增长38.9%;在线渗透率达9.2%,较上一年增长1.7个百分点。在线旅游诱人的市场前景也让很多电商大佬们趋之若鹜。 

  “互联网+智慧景区集群”集合在线微信商城、智能导游、720°全景地图和旅游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内容。 

  (三)走进“互联网+旅游营销”时代 

  1.利用国际游客网络促进宣传。借助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营销网络,在TripAdvisor(中文名:猫途鹰)等国际旅游知名网站开辟海口旅游专区,针对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重点国家,进行以海口为旅游目的地的定向营销,针对有意出行的潜在游客定向投放旅游宣传广告。 

  各大主流纸媒及其网络版也是海口面向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阵地。如《中国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韩国《中央日报》等媒体。 

  此外,一些驻外机构如国家旅欧局驻外办事处、海南省旅游委部分驻外推广联络处的网站,也是宣传海口旅游的重要阵地。 

  2.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多方宣传。在主要国际市场如莫斯科、首尔、曼谷、新加坡、悉尼的机场大厅行李提取处投放广告,针对国际游客和商务人士进行宣传。 

  3.设立旅游专项营销资金。广泛征集确定海口城市旅游的营销口号。设立城市专项营销资金5000万元用于在中央媒体宣传。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一)地方行政与旅游发展职能合二为一 

  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从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目标出发,成立相应行政级别的重点景区(核心景区)管理委员会(独立的行政、旅游发展职能),管委会甚至可以下辖相关镇村,以促进地方行政与旅游发展职能合二为一,管委会归口市旅游部门统一协调管理。 

  地方行政与旅游发展职能合二为一是旅游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根据海口实际,建议以火山口地质公园为试点,成立处级景区管委会,下辖石山镇与地质公园。 

  (二)升格现有旅游行政执法机构 

  海口市目前旅游行政执法机构为科级的海口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质监执法支队充实旅游一线执法力量,根据海口未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尽快将海口市旅游质监所升格,近期可升格为副处级旅游行政执法局,隶属于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同时,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应逐步转变为行政性质管理单位。 

  (三)各区应单独设立旅游局 

  海口市目前除了琼山区,其余三个区都未单独设立旅游局,为了加强属地管理,各区应单独设立旅游局。秀英区、龙华区、美兰区应单独设立旅游部门,有利于对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的监管,确保旅游安全平稳运行。 

  (四)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有效的海口市旅游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是统筹指挥协调海口市节假日旅游信息发布、预警预报、投诉受理、24小时值班等工作,联席会议由旅游、宣传、交通、公安、财政教育体、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气象新闻出版广电、卫生、安全监管、林业等部门及四个区政府组成,旅游为牵头单位。 

  海口市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协助分管旅游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旅发委负责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参加。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旅发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旅发委负责兼任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担任。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四、促进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协调 

  (一)推进旅游业与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 

  科学规划和开发滨海、人工岛等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的海南岛北部滨海黄金旅游带。在渔村,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推进海口港口邮轮运输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港口码头的旅游服务功能,支持其发展成为邮轮母港。建设游艇基地,规范游艇市场秩序,发展以游艇和帆船为主体的海上运动休闲旅游。 

  (二)促进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1.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本土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住宿业的标准化,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的各类度假酒店住宿业,形成度假旅游的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各类乡村度假基地的特色住宿业,充分发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的特色功能,同时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度假住宿的选择,规范和引导商务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和向游客提供住宿房屋出租的经营业发展。 

  2.优化餐饮档次,提升服务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实施文化进餐饮工程,推进餐饮与文化的融合,培育一批体现本土特色文化的旅游大餐和特色餐饮;举办本土菜肴创新技能大赛,开发以海鲜、热带特产为基本特色的系列美食。以城镇和旅游度假区、景区的餐厅为基础,以特色餐饮街和休闲小吃集中点为亮点,形成集散有度的餐饮设施布局;鼓励在大型度假区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等餐饮服务集聚区,鼓励发展主题文化特色餐厅、酒吧、咖啡厅和茶艺馆。结合旅游节庆和会展活动,举办美食文化节。制作海南美食电视节目,编制纸质版和网络版海南美食指南,扶持海南旅游餐饮特色化发展。 

  3.结合海口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购物服务业。加强特色商业街区与购物场所建设。规划建设旅游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购物一条街”;完善旅游小镇、度假区、景区、旅游线路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购物场所,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水平,在引进国内外品牌商品的同时,大力扶持海南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通过旅游购物刺激海口相关制造业和加工业。 

  (三)加快乡村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1.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海口市热带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远离市区的畜禽、南渡江沿岸反季节瓜菜、中部和南部热带水果、东南部热带作物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托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打造三条特色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带:海口西部绿色长廊火山文化与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带、中南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观光休闲带、东部滨海原生态与特色风味乡村游产业带。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民、渔民和林区职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2.健全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海口市旅游部门要加快建立农业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制定组织管理、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乡村旅游地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对乡村旅游景区(点)、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3.强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有效结合。要着力解决道路交通建设问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公路和休闲慢行道,整治村容镇貌,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乡村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要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卫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基础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丰富性和舒适性。  

  (四)促进旅游业与交通业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和协调发展趋势 

  1.统筹琼北及全省的旅游交通,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周到的旅游公路,实现公路的交通、景观和游憩功能的有机结合。 

  2.开发一批以自行车和徒步旅游为主的“旅游休闲绿道”,在郊区逐步建设和完善登山道、休闲道和露营地设施,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 

  3.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南渡江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 

  4.在主要的大型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满足自行车、轮滑、步行等休闲交通需求,注重利用旅游交通的通道和设施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交通旅游”。建立以一站式行李托运为主的旅客交通物流服务体系,为“徒手游”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绿色交通工具是人们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海口应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绿色陆海交通方式主要有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车;电瓶车、宿营车、游览车、电动船、清洁能源船等电力车船;还有徒步、人力船、风帆船等。适合生态旅游景区的空中交通和观光工具有:鸟瞰全景的直升飞机、观光飞艇、滑翔伞、热气球等。 

  (五)探索旅游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探索工业旅游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布局展厅,打造花园式工厂。如椰树集团、亚太啤酒厂等等工业企业可通过建产业博物馆,将工业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 

  同时,依托老城工业开发区、文昌航天城等,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加强海口与澄迈、文昌的一体化发展。 

  (六)推进旅游业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 

  充分利用海口独特的中心城市资源和多元文化资源进行“环境和景观合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突显海口“生态”、“靓丽”、“海韵椰风”的城市景观特色,在滨海地区建设公共浴场,在滨湖、滨江、森林绿带开辟绿道、露营地等休闲游憩空间,将“生态、健康、运动、时尚、欢乐”等旅游核心价值融入海口城市设施、景观与服务要素之中,形成独具魅力的热带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氛围,通过旅游功能空间的建设与“旅游综合体”建设,构筑海口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 

  1.进行城市景观的旅游化改造,塑造“景”城形象 

  (1)以城市旅游功能提升为目标带动城市改造建设,在将优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同时,将海口旅游与城市环境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营造;以旅游发展为导向开展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实现市域整体景观化与标识化,提高旅游景点之间和与旅游服务设施之间的可达性。 

  (2)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以及市容市貌景观,要作为旅游吸引物来打造,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一体化,达到“建一物、添一景”的建设效果。 

  (3)以旅游发展为导向进行城市整治改造。对主要的特色街区进行旅游功能化的整治和改造,并提出严格的规划控制要求,新建建筑必须与周边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对主要的旅游通道进行立面景观改造;在旅游活动密集区或旅游活动必经区域内打造地标性建筑,构成海口城市旅游形象的参照点。 

  (4)对海口市旅游活动密集区内部和区际之间的道路进行绿化景观改造,应突出海口热带景观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热带特色树种道路,打造“一路一景”。 

  (5)在滨海、滨江地段及主要的旅游活动路线上建设绿色慢性通道系统,使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景”城。 

  2.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国际化 

  (1)旅游设施国际化。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化航空港,建设连接陆岛,集铁路、城际轨道、公路和城市客运为一体的旅游中转和集散综合枢纽与网络,建设专用邮轮港区和系列化游艇码头,建设多语种的旅游标识系统,构建快捷便利的汽车租赁体系以及生态化的露营地、徒步路径和自行车专用道、无障碍化的休闲度假与购物游憩设施,极大优化提升海口旅游景区与城区的旅游功能,巩固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实施城市旅游营销国际化策略,树立海口旅游城市形象,创新海口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入境便利政策,开辟连接机场与城区、机场与琼北地区主要城镇、海口与海南岛其它旅游城镇及重要景区的旅游直达专线,提供人性化、国际化水准的金融、通讯、商业、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综合服务,强化海口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城市旅游功能的国际化。 

  (3)公共交通的国际化。完善城乡公交系统,公交站点的数字化,包括时刻表,报站系统。 

  3.树立“全域旅游理念” 

  城市建设要围绕旅游城市、休闲城市的标准来加以建设,形成休闲社区——中央休闲区——休闲城市的完整架构。 

  (七)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控制生态保护地区旅游项目的规模。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依法严守生态红线,突出生态环保的政绩考核,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把保护和发展并举落到实处。创新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和龙头的服务业,控制生态保护地区旅游项目的规模,追求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综合效益。对有些旅游项目(如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通过限时、限人和生态方面的高要求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以适当的高收费显示这些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高档次,优化客源结构。 

  2.制定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和准入标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及度假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旅游产业的污水和固体废物防治。在各类旅游区域、项目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旅游低碳化改革创新试验,鼓励利用新的科技和管理手段,促使海口旅游在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等方面走在全国和其他行业前列,成为生态化和低碳化发展的示范。 

  第三章 促进旅游特区建设与发展政策研究 

  一、区域合作政策 

  (一)加强琼北旅游合作 

  琼北旅游圈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区域旅游协作战略,实现其旅游一体化发展,对于增强整体旅游吸引力、形成信息与市场共享、促进游客分流、规避内部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海口来说,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承担起整合全省资源的“排头兵”的作用,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赋予海口的使命,同时也是改变海口旅游“边缘化”现状的突破点。以海口为中心,辐射琼北其他市县,融合发展省会经济圈旅游业,在交通建设、线路设计、营销等方面整体融合发展。 

  1.完善门户功能,统筹岛内交通。交通枢纽的地位决定了海口的门户功能与游客集散功能,海口应积极推动环岛公路、环岛铁路以及贯穿腹地的交通中轴线的建设与完善,与周边腹地及其他重点旅游城市联手一起构建以环岛旅游专列、旅游公交专线和自驾车服务系统为核心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强化和提升海口全省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 

  2.带动腹地发展,重树龙头地位。目前,海南的旅游热点地区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滨海沿线区域,而内部不临海的广大区域的旅游业,则很多处于被屏蔽的境地,未来,海口应从琼北地区着手,通过产业辐射、交通辐射、经济辐射、客源辐射,成为推动海南中心腹地旅游业发展的先导者,树立海口在全省旅游格局中的龙头地位。 

  3.引领琼北与琼南旅游合作,全省旅游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南北旅游合作,以城市轻轨建设为契机,促进“双城”交流,带动两区合作;在两大旅游联合体内,逐步实现线路联合开发推广、消除壁垒、信息共享、联合营销,共同把握市场趋势,互惠互利。 

  4.组建旅游营销共同体,展开多形式联合营销 

  在不同的区域格局内,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组建旅游营销共同体,通过共同举办旅游推介会、共同参加各种旅游营销活动等方式,增强海口在远程国内市场和入境市场开拓方面的实力。开展与珠三角的联合营销,与海南岛的叠合营销,树立海口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确立“海韵椰城、欢乐港湾”的形象定位,通过专门的宣传促销机构(NTO),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对海口市进行城市整体营销,对旅游产品进行专项营销。以国际化要求创新旅游促销手段、方式,从单一旅游产品促销转向整体形象包装促销;从偏重境内促销转向境内外促销兼顾;从重视团队低消费游客市场促销转向高端游客市场促销、专项旅游市场促销。从政府主导促销,转变为企业和企业协同促销。 

  5.创新旅游政策与配套旅游服务。以国际化视野和要求,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行政效率。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市场导向为主、以法律为准绳的服务型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以企业为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和监管行业发展,形成有序竞争、规范自律的旅游市场秩序。以国际化标准引进和培养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引入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吸引境内外高水平的人才培训机构进驻,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吸引、培养、激励机制,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以国际化标准制定海南旅游标准体系,提升海南旅游标准化水平,将旅游标准的立项、制定和实施等纳入规范化轨道。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人为本为宗旨,保护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应有的权利,充实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切实保护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维持社会稳定和优化治安环境。 

  6.营造国际化与本地化融合的旅游环境。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营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硬件环境。打造高规格、高品位、高档次的新景区(点),加快已有景区(点)的更新改造,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质量和品位水平,满足国际国内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按国际化的要求,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惩戒手段,提高本地居民素质,消除不良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打造诚信守法、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优化治安环境。按国际化和本地文化相融合的原则,立足海口本地文化元素(如骑楼、火山等),融入更多的开放、热情的元素,通过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展现海口居民开放包容、热情好客、广迎宾朋的精神风貌,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分享旅游收益。 

  (二)率先启动海澄文旅游一体化 

  以加强琼北旅游合作为切入口,抓住“多规合一”契机,率先启动海(口)澄(迈)文(昌)旅游休闲一体化。 

  1.区域理性竞争 

  理性竞争是推进海(口)澄(迈)文(昌)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要着力建立规划共绘、协商一致、考核统一、优惠合理的竞争机制,避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共同利益损失,充分发挥各市县的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发展合力。 

  (1)宏观上政府间构建互动平台,实现“四轮驱动”模式 

  海(口)澄(迈)文(昌)区域涉及三市县的政府管理模式,在深度建设海(口)澄(迈)文(昌)旅游区的过程中,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沟通,在旅游产品的构建上做到分工合作,互相依赖对方的资源做大做强区域影响。海(口)澄(迈)文(昌)要在产品上有所分工,在功能上互补,在营销上统一资源,可以采用如下的具体措施: 

  一是海(口)澄(迈)文(昌)旅游业界建立旅游合作磋商机制,就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海(口)澄(迈)文(昌)旅游、建立投诉处理沟通机制、建设旅游信息共享平台等事宜开展合作,进一步深化海(口)澄(迈)文(昌)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鼓励建设海(口)澄(迈)文(昌)区域旅游联盟,形成区域旅游景区有分工有协作。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制定旅游资源合作发展规划,完善旅游项目合作协调机制,与国际接轨。 

  三是依托互联网,融合海(口)澄(迈)文(昌)区域资源信息,开发综合性或专业旅游的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措施,做强海口、儋州、文昌和琼海四个旅游城市,以带动其它市县旅游的发展。 

  (2)微观上企业间构建互动网络,实现“核心带动”模式 

  从区域产业链整合角度考察,海(口)澄(迈)文(昌)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在区域旅游产业链整合中某个环节对核心资源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旅游企业通过参与区域产业链的整体运作,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它们互为因果。旅游企业在区域产业链整合运作中进行合作。它们各自作为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运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到产业链的整体运作中,获得价值增值,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区域旅游要素自由流动 

  旅游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是海(口)澄(迈)文(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尊重市场调节功能和主体自主选择,优化政府引导功能,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开放包容、运转有序的要素流动机制。推出和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市场,优化体系布局、放宽地域限制,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和交易体系。 

  3.品牌推广协同 

  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是推进海(口)澄(迈)文(昌)旅游融合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搭建推广平台,加强宣传合作,整合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打造新品牌,共同打响海(口)澄(迈)文(昌)的知名度。 

  一是搭建推广平台。制作统一徽标、统一地图,建设统一官方网站。 

  二是加强宣传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广泛宣传、跟踪报道海(口)澄(迈)文(昌)合作,积极推广海(口)澄(迈)文(昌)产业、项目;利用重大节庆、会展等活动,宣传推广海(口)澄(迈)文(昌)旅游。 

  三是树立品牌形象。充分挖掘海(口)澄(迈)文(昌)品牌优势,合作营销,树立航天、火山口、红树林、游艇、温泉、节庆等旅游品牌,海口湾、盈滨半岛等区域品牌,借助冬季瓜菜、富硒、绿色生态等农业品牌,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4.打造一体化的交通服务体系 

  建立跨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加强长途汽车客运站和运营线路建设,完善长途汽车站、机场、港口、铁路、商业广场、旅游景点等跨区域无缝对接,鼓励对等开设跨区域的城乡、城际等公交线路,适度放宽出租车异地营运限制。 

  5.区域产业协调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海(口)澄(迈)文(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按照“衔接顺畅、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的原则,共同构建一体化的海(口)澄(迈)文(昌)旅游文化圈。 

  共同构建以海口为客源输送中心、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海(口)澄(迈)文(昌)旅游文化圈。充分挖掘区域火山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航天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等内涵,共同建设海口火山主题休闲区、东寨港生态体验区、航天主题旅游区、盈滨半岛滨海度假区等旅游产业集群区。 

  (三)跨区域旅游线路组织 

  1.跨国旅游线路组织。中国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海南省旅游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海南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源,有助于海南与东盟国家合作推出更大规模和高层次的旅游项目。如开展“南海环海十国游”旅游合作等,有助于海南推进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提高海口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2.跨境旅游线路组织。积极寻求区域合作,纳入香港、澳门旅游线路,并寻示重点发展项目的跨境合作机制,如成为香港、澳门、三亚、海口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之必经停靠点。目前香港正积极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4个省区研究合作,共同物色及开发适合邮轮旅客的景点。海口应该在认准自身定位,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3.泛珠三角旅游线路组织。分析海口在琼北-湛江、海南省、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等不同区域格局中的交通地位,积极与其他城市合作,建设多种类型的跨区域旅游路线,以此强化海口与海南、海口与大陆、海口与港、澳、台的之间的联系,促进在区域内的市场共享与游客流动。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海口市旅游产品和市场范围。这一经济圈地域范围广阔,区域内经济活跃、实力强大,在我国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比重,且具有香港、澳门等直接与国际接轨的门户城市。且“泛珠三角”经济圈内旅游省区互补性较强,旅游主题各异:香港的城市旅游、购物旅游;广西、云南、贵州民族风情文化丰富;四川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湖南的“鱼米之乡”,“农家乐”游特色抢眼;福建的闽文化;海南的热带风情。对“泛珠三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减少行政壁垒,加强交通建设、网络联系与合作,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与共享,设计开发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路线与自助游服务,将会为整个“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带来长足的发展,能为海南及海口的旅游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二、集群发展政策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跨行业多、渗透性强、融合性大的特点,容易建立多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关联,旅游业能够带动和促进产品研发、产品集散、服务培训、资格认证、旅游商品供应、标准检测等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融合型产业和配套性产业。 

  在海口市政府政策创新和规范管理下,使旅游产业聚集区享受其他工业园一样的政策支持,解决产业发展中涉及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供应、水电气价格、用地指标、外来工就业优惠、企业税费不合理、政府采购、节能减排等众多问题。依靠政府主导、市场运营、企业运作,提高海口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为旅游产业创造宽松、配套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集聚环境,使企业共享区域内资源、降低成本,加快大集团纵向一体化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跨越发展。如以观澜湖为核心的旅游度假区,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演丰互联网小镇,以火山口地质公园为核心的石山互联网小镇,以金沙湾为核心的滨海康疗度假区。 

  三、产业融合促进政策 

  只有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行业交互吸收、彼此渗透,才能实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海口应结合本地情况,建立起产业融合政策创新机制,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出更多的融合型旅游产品。如养生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 

  (一)建立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管理体制 

  目前的产业管理体制是一二三产业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在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措施,包括人才、土地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政策,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融合互动和协调。一二三产业新的融合发展趋势已经不仅仅是相互之间的互动,而是深度融合,如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很难界定为服务业或者工业,服务型制造业或者制造性服务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形态,需要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管理体制。 

  (二)形成新的政府推进产业发展模式 

  现有的政府推进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一二三产业独立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的产业发展趋势需要形成新的政府推进产业发展模式。 

  现有的政府推进措施大部分以资本作为选择与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方式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体系是有效的,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资本已不是决定产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服务型制造业需要从人才、知识积累等方面把握其发展水平,现有的专项支持,跟以资本选择重点支持企业的方式需要作出调整。 

  现有政府推进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面,具有服务型发展特征的新型产业发展中,市场拓展,需求培育更为重要,政府需要从需求方面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在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中提供服务方面的支持。 

  四、构建“互联网+旅游”基础性政策 

  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及民生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等工程,但目前在旅游产业信息化和智能服务方面尚缺乏具体政策。 

  1.政府职能部门应以旅游产业信息化为方向、以“互联网+旅游”为抓手、以智能开发、管理、服务及营销为目标,加强政策创新,加大旅游产业信息化投入,提升旅游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促进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信息展示、旅游咨询、旅游资讯推广的科技化发展,着力提高旅游经济运行各环节的技术含量。 

  2.政府还应对旅游产业信息化和智能服务的内容、形式予以政策引导,对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予以政策激励,逐步建立起旅游咨询智能中心、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推介信息平台,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真正列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海口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向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发展,推动旅游业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 

  五、进一步推进旅游发展奖励政策 

  海口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奖励政策力度,对旅游企业项目落户与建设、规模与品牌塑造、市场开拓、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新建与改造、导游行业水平提升等工作制定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和政策。在新航线开辟、本地旅行社在外省市设立分社、旅游包机、豪华游轮经停、国际商务团体、管理和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这是加强海口旅游国际化、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海口市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应在产业发展奖励政策上强化创新,从市场行为、适用范围、实施办法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和突破,有效引导产业、企业从市场主体角度,寻求针对性、有效性的突破,做到激励有据、奖励得法、政策有效。 

  六、产业扶持政策 

  (一)旅游产业用地政策 

  海口市政府应主导修订现行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创新旅游用地政策,加强旅游产业用地保障。在依法严格做好可行性研究、环保评价、选址论证前提下,在生态控制线内立项开发生态型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保障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在土地规划范围内涉及用地占补平衡的,政府应协调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易地调配,以此保证重大旅游项目用地安排和均衡产业发展布局。对海口市重点旅游产业项目,在实际投资额或投产运营后达到规定营业收入的,可在该区域以公开出让方式,安排适当面积的配套经营性项目用地,并给予优先供地、优惠供地政策,支持其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税收政策 

  1.继续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投资力度,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宣传方面的投入,支持重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大财政贴息的投入,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体系建设。 

  2.扩大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是财政资金所具有的政策功能,海口旅游产业发展投入有赖于政府、企业、个人、外商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有赖于核心专长和资金实力兼具的国内外品牌企业,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作为全球产业领袖的各国跨国公司。 

  3.强化税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实施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绿色税收政策,实施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税收政策。 

  (三)投融资政策 

  政府应对达到核定规模以上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投资的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予以贷款贴息,并支持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上市融资。对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等形式再融资的上市旅游企业,还应予以奖励。对酒店、景区基础建设和配套项目的投资,实行经营权抵押贷款优惠政策。对于新开业的酒店、餐饮业按规模和档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融资扶持。 

  (四)市场准入政策 

  因旅游产业业态形式多样、经营方式灵活,海口政府应降低产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产业领域,鼓励现有企业改制升级、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对利用“三旧”改造的旅游企业予以政策扶持,放宽对旅游企业成立、组建的出资方式的限制,拓宽出资渠道,支持投资者用股权、债权、商标、专利、管理等知识产权作为出资方式,放宽企业注册条件,引导社会资本以参股、控股或独资等形式,创建利于产业升级的旅游企业。 

  (五)人力资源政策 

  政府应协调各部门,通过人才创新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强化爱护人才的制度保障,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国际化团队,从政策上真正做到吸纳人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制度。在个人所得税、落户、管理培训、子女就学、亲属就业、社保医疗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高层次人才出台创新的优惠政策,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待遇。对职业学校、旅游院系、社会培训机构予以大力扶持,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地位认同等方面大胆创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享受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更要享受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也要享受旅游教育的支持政策,解决海口高职教育和民办教育在教育结构、教育经费、办学水平方面的发展瓶颈,从数量和质量上为海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从业人员的保证。 

  七、社会联动引导政策 

  1.海口应进一步创新旅游协会组织成立的政策,旅游行业协会要率先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一业多会,允许按旅游产业中各行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经营方式、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加快海口旅游协会“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改革。 

  2.创新协会发展政策,促进市民旅游意识、服务意识、主人意识、环保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充分发挥“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的效应,扩大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规模和组成,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鼓励社会参与到旅游大发展中,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形成公众形象促销良性发展,提高旅游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塑造海口阳光、健康、娱乐的旅游城市形象。 

  八、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了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建议海口市2016年开始设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使用范围:旅游市场宣传及促销经费;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贷款贴息补助;旅游品牌建设扶持奖励;旅游发展绩效奖励等。专项资金基数为5000万元,至2020年每年递增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第四章 建立有效的协调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升政府行为的服务性 

  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从观念上实现生产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强化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服务、协调服务、信息服务、配套服务。 

  2.由以发展主义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绩观转变,不仅要看旅游经济指标,还要看旅游的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把城乡差别消除、产业可持续发展、群众对旅游公共服务满意程度、产业对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等指标列为考核政府行政工作和官员政绩的标准。 

  3.处理好集中式审批与互联网审批、电子政务的关系,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旅游企业提案办理方案,安排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做好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要旅游推广活动的组织工作,建立旅游项目建设档案,在资源信息、项目咨询、项目投资、部门协调、旅游产品开发、统计分析、安全督导、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重大节庆旅游住宿协调保障、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实现政府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体现政府行为的服务性,将单纯的管理型主导转换成服务型主导,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推动海口旅游产业发展,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海口。 

  (二)强化政府行为的有限性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向有限政府、有效政府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政府职能,划清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边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地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自觉健全完善制约、监督机制,做到市场能处理的,政府不干预,做好市场不能做的事情,致力于在主导战略下,通过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补位,使政府真正成为“裁判员”、“教练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要界定好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限制其职能范围,将政府行为控制在公共领域,为了实现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是政府必须被约束,成为有限政府,从而成为有效政府。 

  (三)增强政府行为的法治性 

  各级旅游行政机关和人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许可的职权范围内,对涉及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以法治加以控制,以法律和制度来明确和限制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权力。 

  1.海口要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法治”,明确界定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边界,把政府行为严格限制在公共领域,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杜绝权力滥用,通过综合立法,保证政府行为有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和限制,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要坚持“合法及适法行政”,由根据法律行政变为法律支配下的合法有效行政,同时要依靠法制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采取措施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对不合法行为通过司法程序予以处理。 

  3.在开展依法行政时,还要构建好网络型的监督体系,增加监督主体和构成,发挥人大、政协、社团、舆论作用,拓宽监督范围,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形式,完善人大的询问和质询制度,健全利益相关主体的听证制度,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前,广泛听取业界、公众、旅游管理行政职能部门的意见,组织听证会,依法进行说明和介绍,征求各方意见。只有建立完善的民主法治环境,加大旅游依法治理力度,全面深入开展旅游产业管理法治化,保障旅游消费者和旅游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维护好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才能为海口的旅游市场营造自由、公平、公正、透明的运营环境,才能确保海口旅游市场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规范有序的运行。 

  (四)注重政府行为的责任性 

  结合海口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旅游公共管理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较多的实际,探索试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通过政府主导,建立跨部门的旅游业发展协调机制或机构,协调文化、海洋、国土、建设、林业、地质、宗教、农业、环保、文物等部门,建立旅游项目新的审核和监督制度,形成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的管理责任机制,明确责任,把各种权力行使者的责任,变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制约机制,使权力的行使、义务的履行、责任的承诺、利益的享受在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明确政府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边界,实现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权责背离型政府向权责统一型政府的转变。 

  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一)各级政府的协调机制 

  建立并逐步完善海口旅游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成立多部门组成的旅游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从全市角度对海口旅游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逐步建立指挥协调、信息发布、预警预报、投诉受理、24小时值班等工作制度,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海口市公安、交通、民航、铁道、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对旅游交通运输、特种设备、景区等安全管理,外交、旅游、气象等部门加强对居民出行的提示和劝诫,工商、物价、卫生、质检、食品监管、税务、文物等部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景区加强现场检查与执法,确保旅游安全平稳运行。同时,制定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 

  2.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间协作。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下,政府要做到政府职能的归位。归位不仅是认清先导的地位,不仅是对本地区旅游市场的监管,而且是发挥先导地位的作用。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间协作,在增加整体利益的同时促进各地的发展。政府的机制的重点更多是在旅游资源协调开发方面。 

  首先是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在合作博弈中综合的旅游产品带来的效益大于单个旅游产品的效益。 

  其次是旅游信息的交互,地区信息不透明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但是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依靠行政力量,也就是政府强制力,协调管理机构掌握三个地区的实时信息。信息呈现的平台可以是报告、旅游杂志,当然也可以是更加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 

  再次是人才交流,人才是发展的力量之源,加强学校、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留住人才,共同促进旅游协调发展。 

  最后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可以适当偏向于发展较弱地区,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协调机制 

  旅游服务产业链管理运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适用于旅游业各经营企业,产业链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既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使产业链上的协作企业达到整体上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海口旅游服务产业链要想真正达到上述目标,主要应抓好客源的招徕,旅行社自身实力的提升和协调功能的发挥、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景区(点)资源的合理开发这四方面工作。 

  1.加强海口的经济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海口经济发展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海口旅游业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成为海口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首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其次重视细分市场,以差异化旅游产品对接长珠闽核心市场,进行差异化营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争取更多的游客。 

  2.实行旅行社专业化经营,提升其协调能力。旅游运作模式的创新应以旅行社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产业链体系。也就是说,旅行社内部应进行分工协作,形成旅游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的垂直分工体系,而旅游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又可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横向水平分工,实现专业化的经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行社应着重解决其与景区(点)、交通运输业以及餐饮和住宿等企业间相互协调和集成问题。旅游服务产业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其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利地减少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要实现海口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建立新型的旅游运作模式。主要可通过契约的协调形式或是通过产权的协调形式等方式,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技术优势以及新产品开发实力的大型海口旅行社企业或海口旅游集团,以便充分发挥旅行社的协调功能。 

  3.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加强旅游业内各相关企业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即在各大旅游景区(点)建立较为齐备的游乐休闲设施、购物中心,并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餐饮住宿服务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涉及到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各方面的需求,旅游业是一个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以旅游市场为联系纽带,以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为基础,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将相关行业和企业集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过程中所需要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建立与旅行社的协调机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景区或景点的吸引力,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海口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来说具有总量大、类型多、品种高的特点,但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对于海口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着重解决以下二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景区管理体制问题。要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必须理顺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关系。其次,解决好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协作问题,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景区与旅行社的协作,充分发挥旅行社的协调作用才可能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区域协作组织 

  即组建联席性质的协作组织,统筹协调较大区域范围的旅游要素整合和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这种方式适用范围较广,协作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营销、旅游执法、旅游无障碍等方面的合作。这是常见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方式,不涉及管理体制,容易实现。但构成合作基础的是“利益”二字,因而这种合作没有约束力,无法在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和旅游统筹发展方面有根本突破。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地区旅游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现有的琼北旅游协作组织的职能,提升其行政地位。 

  



文章来源:教文卫委
责任编辑: